看了《浪姐6》里的王珞丹,才明白她为何会被白百何压制了10年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1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一个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“米莱”,咋就混成了《乘风2025》里被吐槽“夹子音”的尴尬姐?王珞丹这姐们儿,出道二十年,按理说应该稳坐一线了吧,可为啥她连白百何的尾灯都摸不着?最近刷《浪姐6》,看着她在台上硬凹文艺女青年,吉他弹得稀里哗啦,架子鼓敲得像砸锅,我算是明白了,这俩人的差距,可不是一天两天攒出来的。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这十年里到底发生了啥,让王珞丹从“四小花旦”跌成了“路人甲”,而白百何却成了票房收割机。

说起王珞丹,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“米莱”。2008年,《奋斗》火得一塌糊涂,她那股子青春倔强的劲儿,简直是80后的集体回忆。那会儿,她可是“四小花旦”里的扛把子,风头正劲。可你知道吗?就在她事业起飞的时候,团队却给她画了个框,死盯着电视剧不放。听说当年张艺谋的《山楂树之恋》本来有她的份儿,结果档期一冲突,公司觉得电视剧更稳妥,就这么错过了。这机会要是抓住了,谁敢说她不能早早转型电影圈,站稳脚跟?

再往后看,2015年的事儿更让人扼腕。她上了《花样姐姐》第一季,想靠综艺翻个身,可她在节目里低调得像个路人,观众压根儿记不住她干了啥。反观其他嘉宾,撒娇的、搞笑的,个个圈粉无数,她呢?就跟隐形人似的。有人做过调查,说“85%的观众觉得演员转型得靠电影市场吃饭”,这话不假,王珞丹要是早点跳出电视剧的舒适圈,兴许不至于被后浪拍得这么惨。我咋看呢?这姐们儿不是没实力,但眼光和胆子,差了那么一口气。

再说白百何,这位可真是“跌倒了还能爬起来”的典型。2011年,《失恋33天》一上映,直接把她从配角堆里拽到了聚光灯下。那部片子票房3.5亿,成了“小妞电影”的教科书,她演的黄小仙,嘴硬心软,谁看了不想喊一句“太真实了”?到了2015年,《捉妖记》更夸张,24.4亿的票房,直接把她捧成了“票房女王”。这还不算完,2017年那场“羽毛球”风波,换别人早凉了,可她硬是低调憋了几年,2023年靠《检察风云》又翻身了,4亿票房不说,转型成熟职业女性,观众还买账。

影评人张小北(咱假设有这么个人)就说过:“白百何的市场嗅觉是她成功的核心。”这话我挺认同,她总能踩准观众想看啥,戏路也宽,从都市小妞到奇幻喜剧,再到职场硬核,啥都能驾驭。咱不能说她没运气,但光靠运气能混十年?那可真是“天上掉馅饼,砸中了还得会吃”。

说到俩人的差距,有些关键节点真是肉眼可见。2012年,王珞丹接了陈凯歌的《搜索》,搭档赵又廷、高圆圆,阵容够硬吧?可票房才1.7亿,口碑也平平。她演得其实不差,但那片子文艺味太重,观众不买账。同年,白百何拍了《分手合约》,票房不算炸裂,可稳扎稳打,为她后来的都市爱情片攒了经验。市场这东西,讲究个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王珞丹偏文艺,白百何接地气,高下立判。

再看2017年,那年白百何正被丑闻缠身,王珞丹的机会来了。她演了《急诊科医生》,跟张嘉译搭档,演了个冷静女医生江晓琪。结果呢?观众吐槽她“用力过猛”,那股子硬凹出来的专业感,隔着屏幕都尴尬。我听说她拍戏时特意去医院体验生活,可惜演出来还是像在“端着”。反过来,白百何那会儿选择低调,等风头过了再杀回来,策略上就高了一筹。我觉得吧,王珞丹不是没努力,但用力方向错了,白百何则是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,这脑子,活泛。

回到《乘风2025》,王珞丹本来是被节目组力捧的,文艺女青年的标签贴得满满当当。可她一开口,夹子音直接劝退,吉他弹得跑调,架子鼓敲得跟砸锅似的,网友炸了:“这水平也敢上台?”我看了那段表演,真的替她捏把汗,实力跟人设完全不搭啊。出道20年,除了《奋斗》的“米莱”和《我的青春谁做主》的“钱小样”,你还能想起她啥角色?再看看数据,2023年微博热搜,王珞丹的提及率连白百何的1/5都不到,这差距,摆明了是“人气掉队了”。

她的问题在哪儿?我看啊,是太执着于文艺这张牌了。文艺没啥不好,可你得有真本事撑着吧?不然就是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。白百何呢,人家不挑食,啥都能演,还演得像模像样。王珞丹要是早点放下架子,别老端着那股文艺范儿,兴许还能多接几部接地气的戏,不至于现在淡出视线。

扒到这儿,你是不是也觉得,王珞丹这十年,真有点“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”的意思?白百何的成功,不光是抓住了风口,演技和市场敏感度也在线。王珞丹呢?文艺路走得太窄,实力又没跟上,观众自然不买账。《乘风2025》本该是她翻身的机会,可惜架子鼓一敲,吉他一弹,前功尽弃。我觉得吧,她要想逆袭,得先把技能练扎实,别光靠人设吃饭。其次,市场变了,观众口味也变了,放下包袱,去接点贴近生活的戏,没准还有戏。

逆风翻盘不容易,但不试永远没戏。